读书随想——学习力的五项修炼

- 书籍信息:
- 反向学习:学习力的五项修炼
- 作者: 刘澜
- 出版社: 机械工业出版社
中学开始被各种鸡汤、励志、“读者” 文荼毒已久,这类文章往往逻辑结构混乱,充满口号式的重复,用貌似合理的语言结构胡说八道。 今天看的这本书很不一样,虽然名字听上去有点唬人,但有挺多能引起我共鸣,也有挺多打破我之前认知的内容,所以流水账式的记录下。后面看的过程中,也发掘这本书逻辑上有很多觉得不顺的。
总有各种力学概念不断被发明 —— 认知力、产品力等等,初始是由于没办法用精简的词汇描述抽象的概念,所以发明一个某某力的新词。之后就变成唬人、装杯的做法。继而形成风潮,貌似这样说话显得更高级。其实,除了伪装自己语言简练、生动之外,在书籍中往往是为了方面在这个笼统的概念中安插各种奇怪、勉强的解释。
不过“学习力”这个词还是比较清晰 —— 学习的能力。 现在 LLM 风行,人类获取信息/知识的成本急剧降低,同时碎片化的信息塞满了所有之前可以放空的时间,对于我这个ADHD来说,完全没有办法系统、持续的思考。 我想大部分人和我的困扰是一样的,没有动力学习,不知道怎么学习,然后轻易被人忽悠,脑子里已经学到的东西逐渐过时。
这本书的导论中就给出了几个关键的路径:
- 反向学习 —— 将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作为基础,通过主动发问、多人沟通、突破标准答案、试错等获得更新、更有质量的知识,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力的建立过程。这个过程中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,思考能力的拓展,可能必最终学到什么更重要。
- “参考答案”的思维方式 —— 这是相对于“标准答案”的思维方式而言的,介绍如何突破片面、唯一的的思维方式。
- 聚焦到一个细分领域中学习,而不是碎片化的学习支离破碎的学习。
- 模式化学习,中知识中总结共性,提炼模式。
- 深层迁移 —— 还没看到这里。
反向学习
是的,“反向学习”也是作者引出的新概念。我的理解是,所谓“反向学习”其实是逐渐消除掉我们错误的学习习惯,包括:
- 标准答案思维
- 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,而且追求非标准但是更合理的标准答案是有价值的。 这个论断不能适用于任何问题,比如当你骑自行车的时候,前方遇到障碍物是否应该停车,这种生活化的、简单的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。 经常没有标准答案的是开放结论的,难以获得足够信息但是有必须做出决策的问题, 例如高考报专业应该报哪个专业。这种情况下应该放下焦虑,避免盲从固定的思考路径。
- 被动学习。 对应的应当主动寻求想要学习的东西,并且发散思维。 但是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难多了,首先第一个问题,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料,你要学什么? 如果没有一个老师或者教练的话,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,很难通过自己闭门造车想明白。 如果完全遵循兴趣,那我一定选择纯数学或者性高潮研究, 但是显然两者对我来说都没有太大价值,前者搞不懂,后者搞不到。
- 单人学习。 不知道是随着年龄变大,还是随着社会升级,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清晰,如果不是工作、生活的必要社交,我几乎不会和任何人有交流。所以一个多人学习的环境就非常难得,我也并不期望一个充满讨论的环境。 但是从个人感受来说,和人交流能快速得到不同的想法,从而快速纠正自身。 人都是不自知的,如果没有外部影响的话,进入思想反刍和死胡同是必然的。 我不喜欢多人的环境怎么办呢? 至少要有输出,输出是整理思维链路的有效方式。 要写下来,至少是思维连续地说出来。最好是费曼学习法那样,能教给别人。这里只是我的感受,原因是我极度不喜欢社交,但是输入从何而来呢? 只能是从各种短视频、长视频、书籍中来,这样的效率一定是低的,但是我舒服,我管你呢。
- 害怕出错。 这里我觉得作者有点把自己放在家长的位置上了。我可以容忍我孩子出错,为他创造试错的环境,但是换个角度,我的工作环境是否允许我出错? 绩效是无情的,而且可能由于各种原因,绩效会专门针对个人的失误和短板。 那我一定选择最稳妥的路径。 从我个人身上看的话,难以破局。只能尝试更多新鲜的事情,比如周末不喝大酒,出去看茶道,体验不同的环境,接收不同的声音。 不玩儿我闭着眼都能打过的疯狂电脑,尝试下我一直控制不好的FPS游戏,即便20枪都打不中,我可以摔完鼠标,接收这小小的失误。
- 重视结果而非过程。 这个和上面一个一样,要看环境和成本,我无法破局。
- 弥补短板,这部分有点反传统教育,或者说反初阶教育的论调。 中小学强调的从来就是全面发展,而且要全面优秀。哈哈,想起我们高中几个数学超级好,但是其他可能不好的同学,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。有声音说之后初等教育也要鼓励偏科的天才,不知道真假。
- 被误用的木桶理论。 我听过一种观点是,木桶理论适用于团队,而不适用于个人。 觉得有些道理。
- 学习上的二八法则,这个小节太短, 没看明白作者想说什么。一个简要的结论是“你应该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你擅长的事情上”,而不是“全部事情”。
- 弥补短板思维的两个坏习惯:“满分思维”, “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”。
- 碎片化学习。 嗯,无需多言。
- 学用脱节。 这个的类比,我想的就是学什么东西的时候,至少做做练习。 或者反向来说,有了真实的应用环境再学习,而不是凭空学一些没用的东西。 我知道这么说曲解了作者的意图,但是我的感觉是我学了什么东西未必有非常合适的应用场景,比如前段时间看汇编,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,也没什么应用场景,大概率下次真的用到还要重新看。
这章剩下的部分就是可以对照上面的坏习惯,建立一个自查的清单,客服这些换习惯。这里实际执行上的问题是,如果没有一个教练,或者个人有非常强的自律习惯(是习惯而不是能力)的话,人还是会回到坏习惯。我觉得这章的逻辑层次有点乱。
第一章其实是总章,后面的章节是从第一章中的每个小节中细化出来了。第二章是参考答案思维方式,就对应第一章的反对标准答案思维。 第三章中聚焦,对应的就是“弥补短板”。第四章的模式化学习,就对标碎片化学习。第五章深层迁移,就对标学用脱节。
这好像是一种不错的写作方式。我想过,如果让我讲一个话题,我可能一千字就顶天了。那如果把这一千字再拆分乘多个小论点,依次打开解释,嘿嘿,一下子又能水不少。
这本书不算太长,剩下的章节我也看完了,不过不想写笔记了,不然会出现各种重复的内容。
总结下来,只是阅读这样一本书并不会提高我的学习能力。还需要脱离书,动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