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阅后感】AI产品经理课程
在B站搜“吴恩达”老师的课程,第一个推荐系列是《AI产品经理》 的一个课程。本来是当做游戏背景音频来听的 ,但是自打第一集就觉得很受启发,这里记录下。
第一集其实是讲独立开发者的,作为一个中登,最近常觉得有一点自己的副业能缓解年龄焦虑。
有一些点很受启发或者心有戚戚,流水账式记录如下:
- 独立开发者在这是时代是有非常大的机会的,不是赚大钱的机会,而是自由的机会。 有大模型帮助,有云服务提供基础服务,有各种代注册公司等的服务帮助建立公司,建立一个一人企业的成本已经是比较低了。 刚好最近也看了一点《一人企业》 的内容。感觉有很多共鸣。
- 独立开发者的风险是巨大的,可能前期(甚至持续)没有收入,必须要频繁试错。视频第一集中介绍的几个优秀案例,例如那个印度小哥 ,和 Notion的创始人,起初一两年也没什么收入,过得略窘迫。所以裸辞根本和自杀没什么区别,最好通过副业的方式试手。
- 独立开发者的收入很难达到大厂程序员的水平 ,毕竟这是一个考察综合实力的赛道,光靠技术NB几乎没什么成功的机会。这里的成功的标准已经定义的比较低了,就是能养家而已,但这已经不容易了 。
- 独立开发者选择赛道千万不能选择天花板高的方向,因为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的互联网行业中,高频打低频几乎是一个常态,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天花板高的赛道,大厂分分钟复制,个人开发者没有任何优势。 参考Github上个人开发者的优秀案例,很多是从很简单的浏览器扩展开始开发的,这个小赛道就是门槛低+天花板也低的方向,几乎不会被大厂抄袭。
- 不要怕同质化,因为这几乎是避不开的局面,同质化的内容也可能 获得一点点流量。在试水的初期,“抄袭”往往是一个快速验证的好方式 。但是单纯的抄袭是无法累积优势,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的。所以独立开发者的赛道应该比较垂直、比较窄,但是足够深入。
- 作为独立开发者做的是自己喜欢做,或者有欲望做的事情,所以容易有激情。 视频作者提到自己的工作状态,几乎007,我非常羡慕,身在大厂的我早就职业倦怠了。回顾过往,为了一个创业的点子我连续一周熬夜写代码,不是身体不行了 ,是心懒了。
- 独立开发者最大的成本是沟通成本,税务、合同、著作权等等的事情,都会付出巨量的沟通成本。
- 保证自律的三个方法:
- 对外承诺自己的目标 ,这样会有外部压力,如果完不成目标就会觉得没面子,有社交压力。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更容易坚持。
- 有惩罚承诺,例如完不成目标就发红包。 这样会有更多人来主动监督自己。
- 要有仪式感,办公氛围。这样让自己有明确的节点切换状态,保证工作期间和散漫的休息状态彻底切割。这里作者举了一个比较夸张的例子,他的一个朋友故意租了一个比较贵的办公地点,结果这个朋友即便为了赚回房租也会拼命工作。
- 关于自律,我是两个极端状态,例如我一年减肥80斤来说,我从不对外承诺目标,但是我持续做下来了。原因减少食量(提高质量)对我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,中间都依赖惯性。 中后段的时候,一周保证4次健身房,其实一方面是有氧运动确实让我感觉有快感,另一方面是运动的时候放空自己,有摸鱼的嫌疑。但是更多的时候,由于没有对外明确的目标,所以中间做废了也没人管,我自己更不管了,这样做事情的中间过程没人监督,目标没人负责,最后不了了之。 哈哈~ 我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,相信很多“不成熟”的人也会这样。我这里就列个目标吧——“2025年底之前副业营收一千元”。
- 思考的时间不要超过 10% 。这个阈值很有意思,我相信很多人对于不确定的事情,在做之前都会 “深思熟虑” , 然后陷入焦虑。 其实先动起来,哪怕先有一个只能打10分的baseline,后续要在哪里改进也会逐渐有想法,逐步建立方法论。而 10% 的思考时间够吗? 其实不在于比例,而在于质量。 如果知识散漫地无目标的空想,那100%的时间都不够,但是,打个比方,每天工作之前花30分钟想清楚这一天自己要做什么,肯定不算难。 何况大部分情况下,根本用不了30分钟时间。
回顾下人生,确实更多时候我是完全没有自律能力,且没有负罪感的。我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大刀临头再不慌不忙的准备,准备不足也就不足了,一点不担心。 颇有一种“视死如归” 的感觉,哈哈~ 真实的原因是,我一直挺喜欢另一句话“活着挺好,死了也行”。 虽然过去经历过一点坎坷,但是我这辈子太顺利了,几乎不用主动做什么,幸福就会降临——我被幸运眷顾太久了。
视频没看完,先写到这里吧。